前面提到了很多,我們怎麼觀察?我們怎麼想像偶?接下來會換一個角度,在操偶的時候,怎麼更積極的去“用偶的眼睛看世界”?
用偶的眼睛看世界,是讓自己從偶的角度去重新認識、探索世界的方式,因為如果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操偶,就很容易會被自己的想法、偏見所影響,所以在經過對偶基本的探索過後,接下來就可以帶著這些想像進到偶的世界中。相較於從旁觀察的冷靜,第一人稱的想像更能讓我們進入偶的內心世界,如此偶的生命才能真正成長茁壯。
生活中的練習
而為了讓自己在面對偶的時候可以快速的切換成偶的視角,日常生活中就應該要時常練習觀察、想像各種人、物品、生物的心理狀態。
比如說:
-洗碗的時候,可以想像碗的心情「全身都油膩膩的好髒好不舒服啊...啊!水!好多泡泡,哇...軟綿綿的海綿,好柔軟啊...身體變乾淨了真開心!。」
-一回家看見貓在門口,對著你喵喵叫,可以想像貓的心情「今天又去哪裡!那麼晚回來!好餓喔!快餵我!」
-在下雨過後的晴天看到地上的草,也可以想像草的心情「啊…吃飽了以後曬曬太陽最舒服了…全身的纖維都被太陽曬得舒展開來…」
像是我認識的一個偶戲前輩,就很常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各種不同事物的狀態。有一次他拉著一個行李箱,行李箱的輪子壞掉了很難拉,印象中他就說出「他(行李箱)今天累了,不想走了」,很自然而然地體會了行李箱的心情。
一旦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去從不同的視角,體會萬物的心情,在拿起偶的時候,便能很自然地用偶的眼睛去看世界了。
後腦勺的小小銀幕
在練習用偶的眼睛去看時,我會讓自己的視線停留在偶的後腦勺,想像透過偶的後腦勺有一個小小的銀幕投放出偶所看見的世界,但同時,為了能夠關注到偶全身的動作,我不會死盯著偶頭,而是把視線放軟放遠,讓自己能用餘光看見偶全身的動態。
操偶人的視線
技術層面而言,當我們有意識地用偶的眼睛看,也能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去看,而是用偶看,如此一來,在操偶的時候,操偶人的視線就會停留在偶的身上,進而引導觀者看向偶,焦點也較容易在偶身上。
此外,操偶人和偶的視線,也有可能呈現出不同種的人偶關係,比如說:
當操偶人的視線停留在偶身上的時候
有可能是操偶人隱身的狀態,也可能是操偶人作為某種照顧者(比如母子關係)。
當操偶人的視線和偶注視同一個地方的時候
有可能人和偶是同一個角色,也有可能是人和偶一起觀看(作為不同角色)。
當操偶人的視線和偶注視不同地方的時候
有可能是人和偶有不同的想法,彼此之間有某種拉扯的關係…等等。
以上提到的只是一些可能性,操偶師和偶之間的視線變化有千百種不同的組合和可能產生的意義,操偶師要能夠適時地根據人偶關係的變化,改變自己視線停留的位置。或者反過來說,當操偶師不清楚自己和偶的關係時,視線會飄來飄去不確定,一但操偶師能清楚自己和偶的關係如何變化,就能自然的產生明確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