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的呼吸
在操偶的時候,你或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被觀者評論:你的偶沒有呼吸。
然後你可能會試著透過自己呼吸,配合偶頭上下擺動,想做出偶有在呼吸的假象,但是看起來還是不太對勁,好像你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又怎麼能說服人呢?
偶要怎麼樣才能呼吸呢?在操偶的過程中,怎麼樣才能讓偶一直保有呼吸感,這是我覺得操作所有“會呼吸的生物”類型的偶的時候,都需要面對的最基本的問題。但在這之前,還得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操偶時,有呼吸感這麼重要呢?重要到你總是會在排練場聽見要求偶要“呼吸”的筆記?
呼吸是有氧生物透過氧氣獲取能量的過程,會伴隨著生物不同的需求而自主的調整呼吸的頻率和大小,以獲取更多或更少的能量。此外,呼吸也是一個生物在靜止的狀態下,你最容易觀察到的細微動態(相較於心臟的跳動,血管的脈動)。所以要確認一個生物是否有生命,通常視覺上我們會先透過動態觀察他有沒有在呼吸,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呼吸在操偶上這麼重要的原因了。
一隻偶當他完全不動,沒有人操作的時候,你從視覺上看,他是靜止的,也就是死的。當人的手和偶接觸,而人把偶當成一個物件拿在手上晃動時,你也只會覺得是偶被拿著而已。只有當操偶師,透過自己的想像,有意識地賦予偶呼吸和生命時,偶才會從死的變成活的。
可是偶就是沒有實際上的肺,他也沒有器官,那到底要怎麼賦予呼吸呢?
或許你可以想像,偶有一個肺,你可以根據偶的生物類型(人、四足動物、魚...等等),去想像偶的肺伴隨著呼吸起伏,或許在胸口,或許在腮,然後透過你的操作讓偶的肺部有微微的起伏,以此製造出呼吸感。但是你或許會發現,這樣做會碰到許多問題,比如説,偶在走路、坐下或進行其他動態的時候。怎麼可能同時又讓胸口動,保有呼吸呢?而且也有可能偶的結構根本沒有把胸口獨立出來,所以你只要一動偶,就幾乎是整隻偶都在動,根本不覺得是偶在呼吸。這樣的話,除了讓偶看起來有呼吸的動態外,要怎麼在整個操偶過程,都能持續建立偶的呼吸感呢?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自己在每一個動作的過程,都持續的在呼吸,我們根本不用提醒自己,因為身體會有獲取氧氣的需求,而自然運作。但在操偶的時候,常常會忽略偶是需要透過呼吸來得到能量的。舉例而言,當人遇到危險而屏息以待之後,可能會透過喘氣回復剛才失去的能量,但是偶遇到危險而靜止之後,我們很常忘了,他也需要喘口氣。而另外一種狀況,你走在路上,突然看見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你在興奮地想要呼喊他的同時,身體就自然完成了吸氣和舉起手的動作,然後你才大聲的呼喊出了他的名字並且揮手。但是在操偶的過程,我們可能就會忽略了偶吸氣而舉手的瞬間,而直接執行用偶揮手和呼喊。這麼一來,偶就瞬間失去了生命。
所以在操偶時,可以試著和偶一起呼吸,並且讓呼吸跟偶的動作結合,這樣一來,就比較不會忽略偶需要呼吸的時刻,也能夠在不同的動作過程中,持續的保有呼吸感。
那麼,實際上要怎麼做才能將呼吸傳遞到偶上面呢?
如何賦予偶呼吸
我們可能會認為所謂的操偶,就是操偶師把偶拿起來操作的過程,因此認為讓偶呼吸的關鍵在手的肌肉控制。
但實際上,操偶師在操偶之前,透過觀看偶的樣貌、瞭解偶的結構,便已開始建立起對偶生命的想像。也就是因為有這層想像,操偶師才能進一步地讓自己和偶一起呼吸,並且將呼吸傳遞到手上,讓偶開始動起來。
也就是說,操偶是最後發生的結果,人對於偶的想像,才是整個操偶過程的開始。這麼說來的話,要讓偶有呼吸感的第一個關鍵,是對於偶的呼吸有完整的想像。
要能夠達成這個目標,平常就要觀察自己和其他人、生物的呼吸,特別是觀察呼吸怎麼影響身體的動態,在不同心理狀態之中,呼吸怎麼變化,還有在身體特別激烈運作的時侯呼吸會怎麼運作。因為如果是透過自己的身體表演的話,身體和呼吸,會伴隨著自己的狀態而自然改變,但是操偶就不同了,如果沒有足夠清楚的動能傳遞和操作,偶就沒有辦法呈現出洽當的呼吸樣貌。
此外,在操偶的過程中,雖然你也可以透過跟著偶一起呼吸,來輔助操偶,但如果人的身體處於靜止,偶卻在劇烈運動時,人和偶的呼吸就很容易會分開,這時候,如果沒有對於呼吸準確的想像,就沒辦法讓偶有較貼近真實的呼吸感。
所以平常多花時間觀察各種生物是怎麼呼吸的,在操偶時,才能對於偶的呼吸有比較完整的想像。
那平常都有好好觀察的話,實際操偶時怎麼能夠開啟對於偶的想像呢?
在我學習偶戲的路上,總是會被提醒:「讓偶帶領你。」
而後來接觸到傳統布袋戲,他們則是會說:「請尪仔。」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暗示著,偶有他自己的意志(或靈魂),你要做的,只是請他來,讓他帶領你。所以開啟偶生命的鑰匙,最關鍵的就是你得先「相信」偶有意志/靈魂。
一但你「相信」偶有靈魂,在你觀看偶的過程中,想像自然就會流洩出來,這時候你平常累積的觀察就會融合進對於偶生命的完整想像中。想反的,如果一直把偶當成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品的話,就得一直費力地思考要怎麼操作,想像力反而會因此停滯。相信作為一把鑰匙,就開啟了操偶師面對萬物時的想像空間。
那在我們對於偶有完整呼吸的想像之後,要如何將呼吸傳遞到偶身上呢?
首先我們得找到讓偶從完全靜止的狀態中,產生出有呼吸感的第一個動作,通常,如果偶的結構允許的話,可以讓偶的頭部有微微吸氣的動態,進而連動到偶的胸口,這方面不同種的偶會對應到操偶師身體的不同位置,比如執頭偶要讓偶呼吸時可能會用到手腕,布袋戲則可能會用到掌心。
接下來,就要伴隨著呼吸,讓手的特定部位起伏,而傳遞到偶上,讓偶開始跟著你一起呼吸。透過這樣簡單的練習,手會漸漸開始習慣要跟隨著你的呼吸而起伏。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形成一種僵化的呼吸方式(以後拿起偶都這樣動),而是要傳訊號告訴你的手:「要和呼吸一起動作喔~」此外,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呼吸自由的變化,甚至可以透過回想一些較強情緒經驗的回憶,改變自己的呼吸節奏,讓手能夠持續的跟隨著呼吸一起動作。
等到手學會了自然跟著呼吸起伏之後,可以慢慢地加入其他動作,像是讓偶轉頭、走路、起立、坐下...等等,你可以在吸氣時讓偶抬頭,吐氣時慢慢讓偶頭回正,也可以反過來操作,或是嘗試各種呼吸和偶動作的各種關係,讓自己的呼吸跟偶所有的動作結合在一起。
一但呼吸和手,手和偶的各種動態,能夠很自然的聯結在一起時,我們實際在操偶時,就不需要再去想著怎麼讓偶呼吸,而能夠專注在偶面對的各種狀況上,讓呼吸帶著手和偶自然的反應。
以上是我覺得關於偶的呼吸最基礎需要知道的事,在這樣的基礎上當然還有很多問題可以延伸,像是,難道操偶師就得一直和偶同時呼吸嗎?當然不是。或是一但專注於其他事情,就忘了呼吸怎麼辦呢?...等等其他的狀況,這些希望未來都能討論到。
不過接下來我希望先寫到關於「偶的結構」。
現代偶戲的操偶師總是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偶,就算花了很多時間學習操作各種形式的偶,還是有可能在新的演出中碰到從來沒有學過的戲偶形式,這樣的話,難道每次碰到新的戲偶,就得重新學一次嗎?還是說,在面對各種形式的偶時,有什麼共通的重點呢?
陳佳豪 202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