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偶師的手〈一〉
雖然並非所有的偶都是用手操作,可是不得不說擁有一雙靈巧、放鬆、沒有多餘緊繃的雙手,可以幫助操偶師在絕大多數的偶身上建立起傳遞生命能量的橋樑。
重新認識手
作為一個操偶師,手作為非常重要的橋樑之一,我們得花多一些時間認識他。
你可以將自己的手視為是一個陌生的對象放在桌上,好好地透過視覺重新觀察這一隻手,他的大小、指尖的形狀、手指的長度、關節的粗細、皮膚的色澤、傷疤...等等。仔細地重新認識自己習以為常的手,他在放鬆時呈現什麼樣貌?看著手的過程,是否讓你回想起什麼和手有關的回憶?如果這是陌生人的手,你對他可能會有什麼想像?
然後你可以讓另一隻手探索這隻手,可以觸摸看看這隻手每一部分的皮膚、骨頭、關節處,然後用另一隻手嘗試動一動這隻手的每一個細部關節,每一根手指的每一個指節,可以多彎?上下左右的活動度有多大?手掌部分的骨節可以怎麼動?手腕各個方向的活動幅度?
你也可以像是在雕塑般,讓自己的右手雕塑自己的左手,並且看看雕塑出來的各種形狀,左手能否維持。透過這些過程,你可以重新發現自己手的可能性,也許有些手的形狀或樣貌,是日常生活中很少會出現的,也有可能你會發現兩手之間的柔軟度和靈敏度有所差異。
除此之外,對自己的手有足夠了瞭解,也能夠幫助自己清楚自己的手能夠呈現除何種可能的樣貌,當手伸向偶,或伸向人的時候,會帶給人什麼樣的感受。比如一雙巨大的手、和一雙小巧的手,在操縱同一隻執頭偶時,給予觀者的感受可能就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對自己的手有足夠的認識,也才清楚在自己訓練的時候需要加強的是什麼?或者在操作不同種類的偶時,該怎轉換手的運動方式。
觀察手和自己身體的關係
除了對於手本身的觀察之外,操偶師也要熟悉手在自己身體周遭空間的各種可能。
可以試著用手,從貼著自己身體開始,從頭到腳的依序探索手貼在身上的時候能去到的空間,接著讓手離開身體一段距離,依序探索,最後去到離身體最遠的距離。
在探索手在身體周遭不同空間的過程中,可能帶給你不同的聯想或感受,像是當手掌貼在額頭上時,或許會帶給你頭有點痛,或好像在想什麼事情...等等的聯想,又或者手掌心朝外放在離胸口一小段距離的空間中,可能讓你有正在拒絕某個對象的感受。透過觀察手在身體周遭空間的練習,除了能幫助你釐清自己和手的各種可能和關係之外,在操偶時,也能夠重新看待偶的手在偶身體旁不同的位置,對於偶而言是什麼感覺。
你甚至能夠透過鏡子,觀察各種不同的手勢,在身體周遭的不同空間時,能夠帶給你什麼樣的聯想或感受。因為對於操偶師而言,自己的手在空間中能夠產生的各種不同聯想,在人偶同台的表演中,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元素。
此外,知道自己的手能夠去到身體周遭的什麼位置,也能在操作不同類型的偶時,為偶找到更多空間。
手和各種物品、生命的關係
那手和其他物品、生命體是怎麼建立起關係的呢。操偶,是將手伸向無生命的物品,透過操作,帶給人生命感的一連串過程。在這一連串過程中,最首先碰到的問題:操偶師為什麼要拿起偶呢?是什麼驅使著偶師去拿起偶,用偶表達?這是每一個人偶同台的表演都需要回答的問題,在每一個演出中都會有不同的回應。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怎麼產生觸碰的慾望?又是什麼需求讓我們拿起東西?不同的啟動點,就讓我們產生了不同的動能,和不同的生命/物件有不同的關係,我們為了解渴而喝水,拿起一個扎實的馬克杯的方式,和我們在約會中,為了喝紅酒而拿起高腳杯的方式一定不同。我們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手邊摸著家中寵物的方式,也會和在路上遇到找你撒嬌的狗,而摸摸牠的方式不同。
去覺察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觸碰,以及拿起各種不同的東西時,動作質地的變化,如此我們在操偶時每一次觸碰偶的過程,也會有更多可能性。
除此之外,自己的手究竟用了多少力量拿起物品,物品在手中觸摸起來的質地帶給你的感受,也都是讓自己的手感能夠越來越敏銳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推薦所有的操偶師,都應該要學習製作戲偶,因為在使用各種材料的過程中,自然的會學習各種材質需要的力量或使用方式,並且在尋找材料的過程,你也會接觸到更多樣化的素材,可以說製偶對操偶師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接下來,將會寫到在操作幾種不同類型的偶的時候,手運用到哪些共同的部位。
(對我而言,與其說手是用來操控,不如說手是操偶師和偶之間溝通的媒介,手連著心,心連著意念和氣息,操偶師透過手將意念、氣息、動能都傳遞到偶的身上,所以手需要有接收一切、傳遞一切、轉換情感成為動能的能力,而這樣的轉換,時常被認為是神秘的,被視為是某種天賦,或是某種需要從小養成的能力。 但是在我因為駑鈍而一直探索操偶方式的這幾年,逐漸從各個前輩身上、以及傳統布袋戲中,發現了操偶並非什麼神秘或是天賦或是一定得從小學習才能夠完成的事情,而是可以有很具體的方式一步一步的逐漸學習的過程的,有些人可能看起來好像很有天份,但那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背景或習慣或性格讓他們剛好能比較流暢地完成這件事,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手就比較靈巧,或是什麼。)
操偶師的手〈二〉
在學習操偶的初期,我接觸到比較多當代偶戲的訓練,著重在操偶的內在狀態,自由的探索各種偶的動作,讓偶帶領我。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雖然常常覺得自己很融入,情感也很豐富,但是從旁人的角度看來,偶卻還是一直有些細節上的問題。過了一陣子自己的摸索和加強練習後,狀況也沒有好轉,甚至漸漸覺得遇到瓶頸。
直到後來有機會學習傳統布袋戲,才讓我找到卡關的原因。
像布袋戲這種偶,一開始光是要讓偶頭直直的立好,就得先讓手指拉筋增加手掌的靈活度,而要走路時,又得同時控制手指、手掌、手腕、手肘這些不同的地方,依據不同的行當改變動作。可以說,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是絕對不可能一拿起來就做到的。為此,我花了一段時間學習布袋戲的基本動作,純粹地從動作上去揣摩、學習操偶。
有趣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當我回頭去操作其他戲偶的時候,意外的發現很多布袋戲運用的手腕動作,如果轉換到其他戲偶上,會產生一些新的動做可能,進而增加了偶能夠表現出來的生命力。
所以我才發現,操偶除了相信偶、以偶為中心...等的心理過程之外,手部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過程。因為當用手來操偶時,很多手腕、手掌的運用方式,日常生活並不會有這樣的經驗,所以需要透過明確的訓練,拓展手的經驗和動作可能(各種傳統戲偶的訓練,都有助於增加手在動態上的可能性。此外,整理能夠運用在各種偶上的手部訓練,也是筆者現在努力的方向)。
接下來將會以布袋戲、執頭偶、杖頭偶三種類型的偶,來講解在操偶的過程中,手腕不同的運動方向,轉換到偶身上會成為什麼不同的動作。
在這裡先把手腕的運動分為四個主要方向:
手掌內彎
手背外開
往尺骨側彎(手掌往小指那側彎過去)
往橈骨側彎(手掌往大拇指那側彎過去)
如果是布袋戲的話,依照偶和手的不同尺寸,手腕的位置大概會在偶的大腿至腰附近,因此手腕運動時,看起來會是偶的腰胯部分產生動作。如果手掌內彎的話,偶看起來就像是往前彎腰,手背外開的話,偶看起來就會是上半身仰天,而手往尺、橈骨側彎的話,看起來會是偶在側彎腰。
如果是執頭偶的話,以虎口在操作桿的上方抓握操作桿的方式拿偶頭,在手掌內彎和外開時(包含動前臂),就會變成是偶往左、右看。而偶頭要往上看的話,就會是手掌往橈骨側彎+前臂上屈。偶頭要往上看的話,是手掌往尺骨側彎+前臂下展。
杖頭偶的話又不同了,以傳統仗頭偶的抓握方式,手舉在身體斜上方,虎口朝正前方垂直抓握操作桿。這樣的話,手握的位置大概會在偶的腰部,當手掌內彎或外開,配合上前臂的運動時,會是整隻偶轉身的動態,而當手掌往橈骨、尺骨側彎時,會對應到偶彎腰往前和仰天的動作。
(詳細動作請看影片)
以上大約是手腕和這三種偶不同的關係,雖然運用手腕能做到的動作不只是這些,但是希望大家能注意到,手腕對應到不同偶種的時的關係變化。也就是說,同樣是手掌內彎,在布袋戲上看起來可能是彎腰,在執頭偶上就變成了轉頭,去到杖頭偶的時候就會變成轉身,手的每一個動作在不同的偶上都會是不同的可能,因此操偶師必須要能夠讓手掌、手腕、整條手臂都能夠有各種方向的精細動作,並且這些動作都要能隨時轉換對應不同的偶種產生變化。(當然如果今天操作的是穿在身上的人偶、或是會運用到腳的半身偶、甚至是兩人配合的舞獅...等等,就需要更多其他身體部位的精細控制了)
此外,影片尾也提供一個針對手腕最基礎的訓練,手腕除了要能夠靈活的往各個方向彎之外,手掌和手腕同時進行相對的方向運作(例如:手掌往尺骨側下彎時、前臂上屈;手掌往橈骨側上彎時,前臂下展),則會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比較少使用的運動方式。
操偶師的手 〈三〉
接下來,寫到我認為操偶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何將情感傳遞到手上?
如果只是不停地從外在模仿動作細節,或一直專注於手的鍛鍊上,最後可能會變成技術很熟練,卻缺乏情感的操偶狀態。怎麼辦呢?
為了讓情感能傳遞到手上,我選擇透過呼吸,作為連起心與手的橋樑。因為呼吸,是最直接受到心理狀態影響,而隨時改變的身體動態。此外,呼吸的動態也足夠單純,在一來一往的能量交換中,只要能適當地讓氣息和手結合,手將逐漸學會原本不熟悉的運作方式,和氣息、情感結合在一起。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前提是,操偶人需要有一個放鬆、自由、能夠伴隨想像、情感起伏的自然呼吸,才有可能讓氣息承載情感。但這部分礙於篇幅考量,無法在此詳述,對此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林克雷特聲音系統》這本書,能夠對如何釋放聲音/呼吸自由有更多的瞭解。
這裏,我就先著重在手如何和呼吸結合的練習上。
首先要找到手對應到不同偶種的時候,哪裡動作會有像在呼吸的感受?
比如布袋戲偶,肺的位置會對應到食指往下延伸掌心的位置。
執頭偶的話,因為操作桿握在頭上,沒有直接牽連到偶肺的位置,所以在動作時就要以頭如何動看起來像是在呼吸,對應到手上是哪裡在動。
找到讓偶能產生具有呼吸感的手部動態之後,就要開始透過不同呼吸和手的配合,來讓手建立起和氣息一起運作的連結。
一開始可以是同步的:
人吸氣時,偶產生吸氣的動態,
人吐氣時,偶產生吐氣的動態。
在初步嘗試過讓手和呼吸結合之後,接下來也能加入轉頭的動作:
吸氣,吐氣時讓偶轉頭。
吐氣,吸氣時讓偶轉頭。
吐氣轉頭,吸氣。
吸氣轉頭,吐氣。
又或者是轉頭加上移動:
吸氣時讓偶轉頭,吐氣時移動。
吐氣時讓偶轉頭,吸氣時移動。
(在練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在不同的速度和動作變化當中,自然地產生某種感受。此外,也能在更熟悉動作之後,試著加入一些想像,讓呼吸更有機,如此能更有效的讓手和心理狀態連結起來。例如說,可以想像前方有一個你喜歡的人、討厭的人、好吃的食物...等等,來刺激呼吸自然地發生改變。)
以上只是稍微列舉了一些氣息和手之間可能的關係,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千百種變化,透過這樣的方式起步,可能感覺是很技術性的,可是卻是讓手學會跟著操偶人一起呼吸的一個重要的過程,一直到手能夠下意識地伴隨著操偶人的氣息而產生反應之後,操偶人才有可能逐漸放下技術層面的操控,進而專注在偶的情感流動,手也就能夠自然而然的反應操偶人內在流動的情感。
另外要注意,這只是一種練習的過程,建立起呼吸和手的連結,在實際的偶戲演出中,偶不一定需要一直呈現出呼吸的狀態,因為呼吸和情感會存在於所有動作中。
以下為參考影片
上方未顯示任何內容嗎?重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