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偶的重量
重力,是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沒有辦法躲避的力量,只要還在地球上生存,我們所有的動作和移動都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因此,操偶師得更多的覺察重力對自己的影響,畢竟偶和人不同,人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身體就已經在學習怎麼和重力相處了,出生後也持續地學習。所以身體本能地就會告訴你,從躺著到起身,需要用身體什麼部位支撐,移動一步需要多少力量。但是偶不同,當我們拿著偶的時候,身體並沒有讓偶起身、移動的本能經驗,所以很多人想讓偶起身的時候,可能會直接把偶提起來,讓偶移動時,可能會把偶往前推,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畢竟我們使用身體已經數十年,但是偶可能才剛拿起不久而已。所以操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你重新觀察身體和重力的關係。以下將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重力和操偶的關係。
生活中對重力的觀察:
在實際拿到偶之前,不免還是先從生活開始,畢竟平常養成觀察的良好習慣,在要操偶時才不需要額外的花費太多時間去累積資料。其實要觀察重量怎麼影響操偶,最快的方式還是觀察自己,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所有基礎的大動作開始,如何從平躺到坐起、從坐起到站立、從站立到走出一步,兩步。把所有的大動作放慢,觀察自己的身體各部份是怎麼運作的,特別是脊椎,因為一般人可能對自己四肢的覺察會比脊椎敏銳,所以很容易會忽略在動作過程中整個身體做了什麼事情。而除了從外部去看身體各種動作的平衡之外,也可以觀察拿起各種不同重量物品時的體感,像是你拿起一隻筆、一個杯子、一張椅子、一大包米的時候,身體會需要啟動的肌肉和平衡都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覺察不同的重量帶給身體的影響,操偶時才能賦予偶合理的重心平衡。
拿起偶的重量/重心觀察:
日常生活中有了觀察的累積之後,實際拿起偶要怎麼去觀察偶的重量、重心變化呢?這部分就會區分為兩種狀況,在地面的偶和舉在空中的偶。
在地面(或平台)的偶(如執頭偶、懸絲偶、鐵支偶...等等)
在地面的偶,因為在接觸地面時,重量會和沒接觸地面時的感受不同,所以我會讓偶穩穩地站在地板上,找到偶看起來最中性、平衡的狀態。閉上眼,感覺偶在手中的重量感,接下來可以讓整隻手往上,讓偶微微離地,或是讓手往下,讓偶微微蹲下,感覺重量在手中的變化,偶有接觸地面時,和偶飄在空中的時候手感上有什麼不同?然有也可以試看看讓偶前傾或後仰、身體左右側彎,感覺重心變化在手中的感受。閉上眼可以增加觸覺感受,因為操偶時常常要關注很多事情,有的時候很需要用“手感”去掌握偶高或低的身體狀態。
舉在空中的偶(如杖頭偶、半身偶、或是在空中、水中的生物類型...等等)
舉在空中的偶,主要是觀察自己的手或身體,往不同角度傾斜時對偶的影響,所以可以讓偶在手中(或身上)以各種角度傾斜,觀察偶重心變化時的樣貌和手感。此外,也可以多觀察自己身體在重心變化、腳步移動的時候,對於偶狀態的影響。因為通常舉在空中的偶,會和操偶人的身體有更多的關聯,有可能是操偶師的腳會借給偶(像半身偶或杖頭偶、或傳統舞獅),又或者操偶師會帶著偶移動更長的距離(像鳥或魚),這個時候操偶師本人的身體使用就會佔有更大的表現空間,所以操偶師自己的身體要能順暢平衡、自由的移動也是很重要的。
偶基本動作的重心變化:
在靜態的觀察了偶的前後左右傾以及高低之間的重量和重心變化之後,可以練習用偶做各種基本動作。以執頭偶為例,跳耀時,很多人會讓偶的脊椎與地垂直,然後蹲下直接上跳。但實際上人在準備跳躍時,下蹲的同時上半身會往前傾去平衡,跳起來的瞬間脊椎才會與地面垂直。同樣的,在偶坐下時,很多人會忽略了讓偶的脊椎前傾去平衡偶,而讓偶在脊椎與地面垂直的狀況下坐下。走路的時候也需要特別注意,偶的整條脊椎會跟著腳步的移動而順暢地往前,如果太專注的操作腳,就很容易忘記移動是全身的事情,而讓偶的身體呈現出過於凸或過於後翹的骨盆。這些重心的平衡在真人身上是很自然的,但操偶的時候就需要特別注意,否則偶就會讓人有不寫實的感受(除非你選擇刻意追求失真)。
基本上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偶,都要能掌握在合理的重心中完成各種基本動作的能力。這些都需要仰賴日常生活中對重心的觀察,還有對偶的結構有足夠的探索,在操偶時才能對偶的重心有清楚的想像。
另外,如果是操作飛在空中、游在水中、飄在外太空的生物時,就需要有對於空氣阻力、水的浮力...等等不同的想像,這些之後會談到。
操偶師的穩定度:
在操偶的過程中,還會碰到另一種問題,是操偶師身體的穩定度。除非像是半身偶或舞獅,偶的腳步=操偶人的腳步,否則你很有可能會遇到偶和人踩著不同步距的情況。比如說如果你操縱一隻四十公分高的懸絲偶,可能他的四步是你的一步,這個時候,在他走完四步你踏出第一步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因為你的步伐,造成自己身體晃動,而讓偶跟著晃起來,這個時候操偶師身體的穩定度就會很重要,如何不讓自己走路的方式不會影響到偶的動態呢?
一般碰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我會採取「低重心的移動」。練習的方法是,讓身體微微下蹲五到十公分,讓膝蓋保持微彎,然後讓其中一腳微微貼著地面向前滑動一步的距離,接著讓身體保持著同樣的高度,讓重心從後腳平緩的移動到前腳,持續重複這樣的過程。一但習慣了這樣的移動方式,身體就能在同樣的高度下往不同方向移動,可以降低身體因為行走的高低變化造成的晃動,偶就可以更平穩而不被操偶師的步伐影響。
影片中兩次的坐下,哪次看起來重心比較自然呢?
如何賦予偶不同的重量感:
那麼,如何賦予偶不同的重量感呢?
不斷變化的重量感:
雖然偶會有他實際的重量,但演出的時候,觀眾看到的重量感卻是操偶師賦與他的。
怎麼說呢?因為重量感的呈現其實與動態、速度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重量感也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
就像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個人,雖然實際的體重很重,但走起路來卻給人一種輕盈的靈活感。也可能有人,雖然看起來很瘦小,但是步伐卻很沈重。當然,也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會因為早餐吃得量很適當,而一整天都覺得身體很輕盈呢?或是你生病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身體比較重呢?
所以輕重的感覺其實不是絕對的,會因為心理狀態而改變。
這對於操偶有什麼影響呢?
你永遠可以改變偶呈現出來的重量感,不論他實際是重是輕,你可以讓一隻6公斤重的真人比例大小執頭偶,看起來很輕盈,你也可以讓一隻170克的布袋戲偶看起來很重,這一切都取決於你怎麼想像偶的重量。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別只因為一隻偶的外表,就限制了他可能有的重量感,就像是前面提到的,既然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會因為心理狀態而有不同的重量感受,偶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老人偶一定會走路很慢、不穩嗎?生活中不也有靈活的老人?一隻偶的重量感應該會隨著他的各種心理狀態而變化,就和人一樣。
但是也有可能,今天這隻偶,就是重到你沒有辦法自由的透過操作,去改變他的重量感。所以我覺得操偶師絕對需要清楚的知道,什麼樣的重量是自己有辦法負荷的,如果超過了自己能負荷的重量,一定要請求別人支援,絕對不要因為一時的逞強而造成身體受傷,畢竟演出只是一段時間,身體要跟著你一輩子。
放鬆而有結構的手:
在學習操偶的過程中,因為時常需要操作具有一定重量的偶,造成手臂很大的負擔,因此我一直在尋找可以讓手有更大承重力的訓練方式。一開始當然直覺想到的是重訓,但是每次在重訓過後,都會讓手附近的肌肉緊繃,就算有花時間伸展,也需要幾天的時間復原,而且透過重訓訓練出來的肌肉,雖然對於舉起重量有幫助,卻讓我有可能降低手靈活度的擔憂(肌肉緊繃造成手腕沒辦法放鬆靈活的活動)。但如果沒有習慣重量,且擁有一定的肌肉量,操偶時又會讓手的負擔太大而容易受傷,這樣該怎麼辦呢?
後來接觸到了傳統武術的內家拳,剛好讓我發現了適合運用在操偶的訓練方式。
在練習的內家拳的過程中發現,內家拳不以打人為目的,而是講求如何能夠在雙手與對手接觸後,聽見對手施力的方向,進而能夠透過改變對手的力來控制對手,不抵抗,而是順勢而為。此外,內家拳又需要能擁有一個足以保護自己身體的結構力,在對方拳頭打過來的時候,能以最省力的方式,用手在身體前方佔據空間,保護自己。
綜合以上兩點,內家拳在訓練身體時,不會去追求肌肉的力量,反而是試圖去尋找身體能夠以最有效率,最放鬆的狀態去發揮最大的動能,為此內家拳需要的不是一雙充滿肌肉的手,而是能夠聽見一切,隨時變化,收放自如的手。
這和操偶有什麼關係呢?
武術操控的是對手,而操偶師操控的是偶,兩者都需要能夠聽見對方的力量(操偶時需要感覺偶在手上任何重心變化帶來的改變),
另外,武術常需要讓雙手在身體前方,能以最省力的狀態來佔據空間(形成結構),並且手的關節保持靈活隨時變動的狀態;操偶時也常需要讓偶在身體前側,且在雙手持續受力的狀態下能夠有靈活的動態。
(武術的身體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層面,此處只是提到我覺得在這個主題下,對於操偶會有幫助的部分)
在體會到武術追求的雙手,其實和操偶師需要的雙手有很相似的目標之後,我開始借用站樁來成為自己平常操偶訓練中的一環。站樁除了能練到手之外,也同時能建立身體全身的平衡、下盤的穩定度...等等,是在進行其他訓練前很好的基礎。
站樁的練習方式:
雙腳在髖臼的正下方,兩腳掌平直的朝向前方,可以稍微讓身體重心往前後左右移動一點點,然後找到一個重心平均的落在兩腳掌中間,你的腳掌可以最放鬆的位置,感覺腳掌多餘的力量都放掉。
接著意識沿著小腿骨往上延伸到膝蓋,可以稍微蹲一點,然後站直,找到在膝蓋微彎與伸直之間,你可以最舒服、偷懶不用力的角度,想像膝蓋中間有軟軟的棉花,讓小腿骨和大腿骨連接起來。
意識往上延伸到骨盆,你可以想像骨盆像水杯一樣,輕輕的往前傾和往後傾,在骨盆前後角度變化的同時,感覺從骨盆中間的尾椎一路往上延伸的整條脊椎,也輕輕的被骨盆帶動,甚至會微微的牽引到你的胸椎,可以用手掌中指貼在自己的尾椎上,找到一個尾椎不會過於前傾和後翹而是垂直於地的角度。
然後慢慢的讓意識沿著脊椎往上,到胸椎,此時可以讓兩手手掌往外側翻、往內側旋轉,帶動整個肩頰骨和胸骨往前展開和往後收,找到一個你可以最放鬆不需要多餘的用力的位置。
接著意識往上延伸到頸椎,想像一條絲線從頭頂上方往上延伸,帶動你的頭後半部微微往上延伸,放鬆。
讓自己可以透過關注呼吸回到當下,感覺在氣息進到身體裡,又自然地離開身體的過程中,帶給全身的釋放感。
幾次呼吸之後,可以想像從頭頂上流下一道溫暖的水流,緩緩的從上往下地流遍全身,所經之處都把多餘的力量和緊繃給帶走。感覺頭頂的絲線持續地幫助你往上延伸,而水流持續的往下放鬆你的身體。
接著,你可以想像自己在水中,讓兩條手臂輕輕的被水的浮力往上帶,手形成一種像是往前抱著的環形,手掌像是拿著漢堡的姿勢。讓手停留在這個位置一陣子,注意肩膀不要跟著聳起來。如果手臂會酸的話可以透過水流的想像幫助自己的手臂放鬆,過程中可以稍微轉動兩手腕,感覺手腕中空空的,不要有多餘的力量。讓雙手在過程中找到能夠維持結構的最小能量,但是又能夠放鬆、隨時改變的狀態。
一但習慣基本的站樁之後,也能夠漸漸地蹲得更低(蹲低的同時腿也可以站得開一些)。
以上是我個人自我帶領的路徑,我在有限的時間裡,沒有辦法把武術中站樁的要點寫得很完整和全面,所以如果你對站樁有興趣的話,上網查「混元樁」,可以找到各種完整的站樁要領和訣竅。
善用重力,用「擺盪」來操偶:
在你自己探索偶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偶身上某些部分因為透過關節連接,懸在空中,而在操作的過程中很容易晃來晃去,一開始這可能會造成你的困擾,但如果對與偶的重量越來越熟悉之後,就會發現,其實你也可以透過這種操控特定部位搖晃的方式來操偶。我稱之為「擺盪」。也就是透過晃動的力量來操偶。
像是傳統布袋戲的跑步、廟會中的大仙尪的手(兩層樓高的那種),其實都是透過擺盪的方式在操作。擺盪在練習上很簡單,只要稍微掌握偶的重心,就可以透過重心變化來晃動偶的特定部位,比較困難的是在什麼狀態下使用擺盪,才不會有突兀感。
其實很多技術性的操偶方式都是一樣的道理,像是布袋戲的拋接。又或是緬甸的懸絲偶,會整隻偶跳起來旋轉360度,讓繩子全部都像打結一樣轉在一起,然後再一跳,瞬間全部張開。這些技術性的操偶方式,需要謹慎使用,否則很容易會讓人只意識到技巧,而失去對偶生命狀態的相信。
陳佳豪 202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