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的面向
你有沒有想過?明明是一隻表情不會變化的偶,為什麼操作起來卻能呈現出不同的情感?
這中間除了操偶師透過動態、聲音引發的情感想像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呢?偶本身的樣貌是怎麼產生細緻的改變的?
固定表情中不停變化的情感
大部分的偶,臉不會動,不像人可以透過細微的表情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種類的情感狀態,那這麼說來,難道偶的表現力永遠就沒有辦法超越人嗎?
我反而認為,因為偶的臉是固定的,相較於真人的臉,裝載了自身的能量和意念,偶作為一個留有空白的容器,卻給了觀者更多空間去注入自己的想像。
就拿神像來說好了,明明放在廟宇中的神像不會動,也是固定的表情,卻能引發信眾們各種對神明的想像和寄託。又或者在各種畫作中的人物表情,明明是固定的,可是我們在觀看畫作的過程中,卻能因為畫家掌握的人物臉部角度、構圖和其他各種元素而產生流動的情感。
這些都是因為人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自己去補足想像,所以即使畫面明明是靜止的,卻可以帶給觀者情感的流動。
你可以動的更少,還給偶表現空間
那麼作為一個操偶師,也許我們可以試著更多的去相信“偶“本身,相信他的樣貌會帶給觀者足夠的想像空間。如果偶是一個容器,那麼操偶師注入了一部份的想像,剩下的就交給觀者的想像吧。我們只需要好好的觀察偶,看一看他在各種面向中帶給你的想像,當你足夠認識他時,也許你就能夠更相信他,不需要讓他做那麼多的動作,因為有時候也許只是偶頭角度的一個微小改變,就足以引發觀者龐大的想像。
那實際操偶時要怎麼練習呢?
所以在剛開始拿到偶的讀偶階段,可以面對鏡子,讓偶頭擺放出各種不同的角度,在各種面向上面觀察,像是形成一幅一幅的頭像般,去感覺這些不同的偶頭角度,對你而言看起來會是什麼
感受,引發什麼聯想,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的頭,擺放到和偶頭一樣的角度,體驗透過頭部角度變化引發的真實感受或聯想。然後你可以記錄頭在各種角度會引發的聯想和感覺。接著視線再從鏡子回到手上,觀察這時候手和偶的關係,因為最終在場上操偶時,是不會有鏡子的,因此所有手的角度和偶頭呈現出的面相應該都要能夠用身體記憶起來。
神奇的側臉角度
在這裡特別要提到在學習操偶時,我從前輩身上學習到的一個神奇的側臉角度。當偶在場上需要觀看位在左右兩側的人的時候,一但用了水平的角度看向側邊的人,便會因為觀眾完全看不到偶的臉,反而失去了對於偶反應的想像空間,所以為了讓固定表情的偶,能夠看向左右兩側的人,又能夠同時保有足夠的面部表情,就會採取下圖對看的這種偶頭角度,而能達到一種好像看向兩旁的視覺效果。
左圖是偶頭的各種角度,這樣不同角度的呈現,對你而言是否能產生不同情感狀態的聯想呢?
右圖是用來看側邊人物的奇妙角度,你可以發現,就算是偶頭沒有完全轉到側面,也能給人一種看到側邊人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