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偶說話是在偶戲裡面很常見的表演狀態,經由操偶師的口白,配合上偶的動作,進而產生偶在說話的感覺。那麼,要怎麼樣操偶才能產生出足以說服人的動態呢?
最常見初學操偶的人可能會直覺地拿起偶,每當偶講一個字就點一下頭,希望透過擺動偶頭的方式來塑造出偶頭有在講話的感受,而這樣的結果通常是,偶頭像是機關槍般不停地抖動,一點也沒有塑造出偶頭在講話的感覺。
(請自己試著每講一個字點一下頭,會有多不舒服?)
這種狀況在嘴巴能開合的偶上面也是一樣,每講一個字就開一下嘴,雖然好像有動,實際上一點也沒有辦法塑造出偶在講話的感覺。只會覺得偶一直開嘴閉嘴,不累嗎?
我們若實際去觀察說話時口形的變化,會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字嘴都有大幅度的開合,有的時候是透過舌頭或口形變化在發音的,那我們操偶時又怎麼可以一股腦地一直開合嘴巴呢?
這樣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偶頭的動態適當的配合語言呢?
1.偶在說話時不是追隨字句而動,而是根據偶本身的情感流動、思考過程而變化。
人是用全身在溝通,語言只佔表達的一部分。所以偶在說話時,身體的動態如何能有效說服觀者,絕對不只是跟著字點頭這麼簡單而已。操偶人首先要觀察人們在說話時的身體狀態如何伴隨語言而改變,進而將這些身體語言轉換到偶的動作上。
除此之外,由於偶的表情是固定的,眼睛或嘴也不一定有能動作的機關,因此人類用細微表情或眼神所傳達的情緒狀態,都要轉化成偶具體的偶頭面向改變及身體動態。
基本上一句話裡面,只要偶的意念一改變,偶頭或偶身的角度就應該要跟著一起變化,操偶師必須要熟知偶頭在不同角度、偶在不同姿態中呈現出的樣貌,會讓人產生何種狀態的聯想,如此偶才能呈現出語言中不停流動的意念。
2.沒有說話時,偶呈現出的狀態也是語言表達的一部分。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
操偶的過程是一個建立完整生命的過程,如果操偶師在偶說話時才開始動,那偶的生命狀態就會一直斷斷續續來回在生死之間。
每一句話在被說出口之前,是什麼觸發了偶說話,偶又為什麼要說話,這些思考過程,都不能只停留在操偶師的腦海中,必須要傳遞到偶上,產生出具體的動態。
像是如果一隻偶要問對方“為什麼”,那也許在聽到對方說話時,偶頭就會先斜斜的思考一下,吸一口氣,才轉向對方問“為什麼”。又或者當一隻偶要說出肚子餓時,如果沒有先做出某種讓觀眾感受到肚子餓的動態,就會顯得這句話不像是偶說出來的。
當然你可能會質疑,偶所有的思考或感受都被看出來的話,不會顯得很笨嗎?而且世界上總會存在著那種你完全感受不到他在想什麼,他有什麼情緒的人吧?
話雖如此,但我認為,在學習操偶的初期,先讓人看見偶明確的狀態變化,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等逐漸熟悉偶的表達方式之後,就算是用很輕微很細緻的呼吸和動態,也能夠呈現出偶的生命感。
但如果讓偶頭的角度和身體姿態符合情感狀態,這樣難道就會有偶說話的幻覺了嗎?
例如偶在很沮喪的狀態下說話,難道讓偶頭角度朝下就夠了嗎?
似乎還是缺少什麼,更能夠建立生命感的東西對吧?
所以接下來會再次提到偶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