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偶戲的發展中,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是常見的一種選擇,因為當人和偶一起在舞台上同時被觀眾看見時,有別於單純操偶,能展現出更多意義。今天就來討論,如果單純以“表現力”的角度來看的話,操偶師和偶之間的幾種不同可能性吧~
以偶為主的表演(偶:100%、人:0%)
在以偶為主的表演中,操偶師如果處於被看見的狀態,身體會盡量趨於中性,並且避免多餘的身體動態,讓偶的表演能夠被最大化的看見。當然,也可以用遮蔽或躲避的方式,讓操偶師躲在佈景後面,或穿成全黑,讓觀眾只看見偶。
人偶同步的表演(偶:50%、人:50%)
操偶師和偶的狀態一致,操偶師的表情、身體姿態或聲音會和偶融為一體,觀者可以同時透過操偶師和偶感受到相等的表現力。
人偶不同步(偶:??%、人:??%)
操偶師和偶處於不同的狀態之中,可能是不同的角色,又或者是同一個角色的不同面向(例如:偶作為表面狀態,人是內在狀態)。
以人為主的表演(偶:0%、人:100%)
操偶師完全不賦予偶生命或表現力,而專注在自己的表演上,偶可能被物品化,或進入某種死亡狀態。
雖然偶戲表演中,人和偶的表現力,很難真的被量化,但將人、偶的表現力區分為這幾種不同的可能性,有助於我意識到在人偶同台的表演中,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所以百分比,只是用來參考的數字,並不是絕對,在一段偶戲表演中,人偶的表現力是不停變動的)。
在學習當代偶戲的過程中,一開始我會教條式的認為,既然是當代偶戲,人和偶都一定要被同時看見吧?!直到在排某一齣戲時被提醒,如果在一齣戲裡,希望在某個段落,觀眾能完全聚焦在偶上面,那麼把操偶師適時的遮起來,也應該要是選擇之一,誰說當代偶戲就一定要人、偶同時被看見呢?
此外,將偶視為物品、道具,也絕對不是不行,只要有意識地選擇。並且在整齣戲中能產生意義,應該要保有各種運用戲偶的可能才是。
所以作為操偶師,應該要清楚各種運用偶的可能,並且能夠根據需求隨時變化。也許前一刻能完全以偶的表現為主,下一刻又突然能人偶不同步,讓人的角色和偶同時出現。能否有這樣的韌性,就是考驗操偶師的能力了。
表現力和焦點的變化
動態和表情
偶因為不像人擁有細部的表情控制系統,因此需要透過具體的身體動態來表現情感。人的情感要轉化到偶身上,成為具體的面向、呼吸節奏、動態(像是默劇),並且伴隨著情感改變,動態的質地也要能有清楚的改變,如此一來,才能讓沒有表情的偶引發觀者的情感。
很常會見到的狀況是,演員的情感豐富,但沒有具體化作偶的動能,因此人很激動,偶卻完全沒有表情,或是偶被人過於激動的身體上下拉扯,沒有轉化為適合偶的動作幅度,因此變成偶完全沒有表現力,都是人在表現。
所以,並不是操偶時人就得完全沒有表情,只要能同時保有人的表情和偶的動態,那麼人和偶融合在一起,可能產生人偶同步的表演。如果希望觀者能完全聚焦在偶身上,則是需要將人的表情盡量中性。操偶人的表情和偶動態的豐富程度,是影響偶和人表現力的因素之一。
位置
位置的前後,高低,也會對於表現力有一定的影響,比如一隻偶站在人的側邊,或者是人的前方,在操偶時觀者可能就會接收到很不同的感受,當人和偶站在同一個平面上,觀者可以看到操偶人的全身,自然就會把操偶人和偶都平等的看進眼裡,如果偶在操偶人的前方,觀者則首先會看到偶,再看到後面的人,偶和人被看見的比例,理所當然地會影響兩者的表現力(或焦點)。
眼神
人的眼神具有非常強的聚焦力,當操偶師將眼神聚焦在偶上,或看向別處,操偶師能夠很快速地進入操偶狀態,或從操偶狀態中出來,這也同時影響著觀者的焦點。
身體姿態
操偶師身體的姿態也會傳達出各種不同的資訊,一個安靜、中性的身體狀態,能夠減少操偶師的身體傳達出來的訊息,也能夠更強調偶的表現力,而當操偶師希望能夠和偶同時被看見時,透過改變身體的姿態,便能很快的取得和偶相等的表現力。
色調與明暗
偶本身的顏色和操偶師衣服的顏色,也會影響到偶和人的表現力,此外還有燈光的角度、顏色與明暗,操偶人是躲在黑暗中還是在站在燈光中?因此,在劇場表演中,操偶師要學會和燈光工作,善用燈光讓自己消失,或更多的被看見。
大小
理所當然的,體積的大小也會直接影響觀者所看見的大小,因此一般在偶比人小很多的狀況下,操偶師的身體就需要能夠更安靜,以及穿著讓偶能夠更加突出的衣服,才能讓偶更多的被看見。對